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质印章在江西省万载县的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一枚银光闪闪的印章,它吸引了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这便是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质印章。印章呈圆形,印面分内外两层。内层以图案为主,中心为一地球,地球上有镰刀、锤头图案,地球外侧为麦穗、稻穗和五角星图案。外层为环绕的繁体隶书印文,上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侧“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上下之间以两颗五角星分隔。印章侧面钻有四个等距离的小孔,为安装固定木柄之用。印章通体闪耀着银质光泽,字迹图案清晰。
印文中提到的“湘鄂赣省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创建,要追溯到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平江起义。起义胜利后,彭、滕将起义部队编成红五军,开始了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了统一领导红色政权组织,先后成立了湘鄂赣边境暴动委员会、湘鄂赣边境革命委员会,甚至在1930年7月攻克长沙后,成立了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从1930 年冬到 1931 年秋,湘鄂赣苏区在反“围剿”中得到迅速发展。
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1931年9月23日至10月4日,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江县长寿街天主堂召开,遭到国民党军队飞机的轰炸,大会转移到修水上衫续开。大会根据中共中央训令,撤销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选举执行委员23人,候补执行委员6人,组成第一届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赖汝樵任主席,机关设在上衫宫选大屋,管辖湘东北、鄂东南和赣西北地区。
一个多月后,在瑞金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统一制作的印章,颁发给成立不久的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并由参会的湘鄂赣代表团带回湘鄂赣苏区。1932年4月5日,这枚印章被正式启用,成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权的象征。印章启用一周后,为执行苏区中央局向东南发展的指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将机关驻地迁入万载小源(今仙源)。从1932年4月至1934年1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驻扎在万载小源近两年。这一时期,先后召开了全省第二、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苏维埃政权得到发展和壮大,经济、文化得到繁荣。小源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湘鄂赣苏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小源更是成为敌人的重点进攻对象。1934年1月28日拂晓,敌军分三路同时向小源发起攻击,大军压境、形势危急,省苏机关被迫撤出小源,向铜鼓方向转移。由于遭到敌机轰炸,转移途中出现大量人员伤亡和文件物品损毁或散失等情况,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大印也在撤退途中丢失了。
这枚印证着湘鄂赣苏区人民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的大印,在1934至1964年间整整“失踪”了30年。说起它的失而复得,就不能不提到发生在湖南平江县两位伐木工人身上的一段有趣的故事。1963年10月的一天,万载县官元山林场平江籍林业工人郭桃仁与弟弟郭兴仁,正在林场的检坑作业区伐木,弟弟一时内急,蹲在一个小土坑中,随手用小树枝在铺满腐枝烂叶的地上拨弄着,谁知,竟从厚厚的腐叶下,拨出一个破烂不堪的黑色牛皮包,包内的纸质文件已成泥团,唯有这枚印章完好无损。抹去印面上的泥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字迹清晰可见,在密林中透射进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郭氏兄弟将印章在溪水中洗净,带回工棚,沾上印泥,在郭桃仁的笔记本上连盖了几个印,发现印迹非常清晰。
1964年春,郭桃仁接到场部通知,前往万载县城出席全县的林业工作会议。做会议记录时,笔记本上的章印被坐在旁边的万载县公安局的一个干部发现,引起了他的注意。次日,万载县公安局开动三辆大卡车,满载着民警和基干民兵翻山越岭直奔官元山检坑。一百多号人漫山遍野搜寻了一整天,一无所获。他们由此推断,国民党重兵围剿小源时,省苏在向北转移途中,保护印章的同志负伤后,怕它落入敌手,将它掩埋于此。后来,郭桃仁将这枚珍贵的印章交给了万载县文化部门保管。
这枚印章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既印证了湘鄂赣苏区的峥嵘岁月和革命历史,更诉说着一代代人为之奋斗、奉献甚至牺牲的人民政权的来之不易。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邱梦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